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世界各國咖啡館的文化 -2

人們喜歡坐在露天咖啡座上,觸目所及的是周圍的環境,對於這個城市的人們來說,他們去那裏只是享受一杯咖啡。
義大利的咖啡館,風景在外面。
六、巴西——曾經的咖啡王國
  16世紀60年代,南美大陸還在一片天然的沉寂中,土著居民在這片富饒而肥沃的土地上過著安樂如天堂般的生活。占地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巴西佔據了南美洲的主要部分。
  1727年,葡萄牙籍軍官帕赫塔以美男計誘惑法屬圭亞那總督夫人以咖啡種子相贈,把咖啡傳入巴西,但他在巴西北部的帕拉地區試種並不理想。直到1774年,比利時傳教士在巴西南部氣候較溫和的裏約山區試種,才獲得成功。而19世紀後,由於國際市場糖價走低,南部的礦藏開採殆盡,咖啡才成為巴西最重要的物產,並在不到100年時間內,躍居為世界第一的咖啡生產大國。
  到了20世紀初,咖啡作為巴西的主要物產,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際咖啡市場行情持續走高的刺激下,巴西人大量種植咖啡,甚至連小麥等糧食也依靠進口。大面積的種植使得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週期性的霜凍、旱災和銹蝕病都在威脅著巴西生產。(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975年首先降臨在巴西帕拉納產區的霜凍,造成了大約15億株咖啡樹凍死,巴西咖啡生產大幅受損。此外,1994年的兩次霜凍,也讓巴西咖啡損失慘重。)
  但這與咖啡生產過量相比,造成的災害又算得了什麼。20世紀初的幾年,包括巴西和中南美洲許多國家的咖啡連年豐收,年產豆量突破2000萬袋大關,而當時,全球的咖啡年消費量不過1500萬袋。一時間,咖啡豆成為巴西人最大的災難。但咖啡生產過剩顯然不是咖啡災難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咖啡商人在國際期貨市場的翻雲覆雨才是罪魁禍首,以至於巴西政府在幾次政府行為的“穩價政策”失敗後,於20世紀30年代初,一舉焚毀700萬袋咖啡。到1937年,巴西一舉焚毀的咖啡豆則高達1700萬袋,同年全球咖啡總消耗量不過2500萬袋。
  如今,巴西咖啡生產量仍位居全球第一,但咖啡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卻下降到10%左右,咖啡則不再一手遮天,左右巴西人的經濟命脈了。畢竟,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來說,把寶全壓在一種東西上,而顯得有些不明智,哪怕它是咖啡,也是要承擔太大的風險。
七、哥倫比亞毛驢和巴爾蒂斯大叔
  大約100年前,哥倫比亞的咖啡不為世人所知。原因在於那些生產高品質咖啡的優越的地理條件,在生產和商業活動中,反而成為障礙。生長在山麓上的咖啡,必須人工採摘。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哥倫比亞咖啡包裝袋上穿著哥倫比亞傳統服裝、騎著毛驢的瓦迪茈形象。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包裝袋上最明顯的是火山圖案,這都是提醒我們瓦迪茈之所以需要騎著毛驢採摘咖啡,是因為咖啡樹是種植在安第斯山麓呈階梯狀的高地上的,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火山質地的土壤、無霜凍之虞的氣候、優質的阿拉比卡波旁種咖啡。以上這些因素都使得哥倫比亞咖啡成為“優質阿拉比卡”的代名詞。也因此,這裏出產的咖啡直接冠以國名在世界上出售,所向披靡。
  哥倫比亞是目前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出口國,其境內幾乎沒有羅伯斯特。而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洗咖啡豆出產國,幾乎所有的咖啡豆,都是用“昂貴的”水洗法處理。
1914年哥倫比亞境內深入山區運送咖啡豆的鐵路已經架設,但由於有些地方地形複雜,還必須依靠瓦迪茈們的驢子。此外,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前,哥倫比亞咖啡主要是沿著馬達裏納運往大西洋的港口。巴拿馬運河開通後,哥倫比亞成為南美洲唯一一個可以通過太平洋和大西洋港口輸出咖啡豆的國家,輸送成本因而降低。
  20世紀50年代後,哥倫比亞咖啡已經成為歐美消費者普遍喜愛的一種咖啡,而與此同時,佔據美國市場多年的巴西豆儘管價格低廉,但其銷量卻節節下降。這是因為哥倫比亞的高地咖啡風味較佳,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容易賣到好價錢。
  惟一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哥倫比亞人開始用新品種的阿拉比卡來代替他們傳統的阿拉比卡,前者比後者產量高,抗病力強。雖然兩者都屬於小粒種咖啡,但對於習慣了傳統哥倫比亞口味的人們來說,這絕對是一件極煞風景的事,勢必會影響人們對哥倫比亞咖啡的偏愛。
八、幾近透明的美式咖啡
  咖啡館的傳統由倫敦傳到美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美國早期的咖啡館都是效仿倫敦的咖啡館建造的,不過比後者略顯莊重。像倫敦勞埃德先生的咖啡館一樣,美國的咖啡館也是洽談生意、傳播資訊的絕好去處。裏面甚至還設有用作審判、拍賣以及傳播交易的會議廳。不過當時茶在飲品中還佔有主宰地位。1767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為提高稅收,頒佈了印花稅法。從而引發了1773年轟動一時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從那一刻起,咖啡變成了美國的民族飲料。
  美國土地遼闊,是多民族國家,自然不會採取單一方式享受咖啡。不過總的來說,美式咖啡淺淡明澈,幾近透明,甚至可以看見杯底的褐色咖啡。美國人之所以喜歡這種口味淡雅的咖啡,主要是由於早期占美國人口大多數的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偏愛紅茶的緣故。“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後,美國人逐漸習慣以咖啡代替紅茶。大眾喜歡的飲品也逐步從紅茶轉為咖啡。
從西部牛仔的用平底鍋炒咖啡豆,到引入法國人發明的“沸煮壺”,美國人煮咖啡的方式讓人不敢恭維,但他們卻一直堅持著好咖啡一定要新鮮烘焙的優良傳統。甚至在戰爭期間,野戰的士兵為了喝到新鮮的咖啡,不惜隨身攜帶炒鍋、研磨機。
  南北戰爭期間,博恩斯發明了熱風式咖啡烘焙機,並在阿巴庫等公司的商業運作下,迅速改變了人們在雜貨店購買生豆的習慣。直到19世紀末,人們已經基本放棄了購買生豆自己烘焙的方式,而改為購買烘焙好的咖啡豆。當然他們並沒有改變注重新鮮的習慣,於是商家祭出各種法寶來打“新鮮、方便”牌,比如瑰寶公司的送貨馬車,把烘焙好的瑰寶咖啡豆直接送到家門口;再比如,蔡斯與桑邦公司在包裝袋上標注烘焙日期,此舉一直沿用至今,並影響了幾乎整個食品行業;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咖啡的食品包裝,金屬罐、抽真空等,人們一直在為咖啡的保鮮進行努力。
  如今美國人均每年咖啡消耗量近10磅,雖然不如歐洲的芬蘭等國家,但其總量卻雄踞世界之首。事實上,美國一直是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咖啡消費大國。
九、日本——最貴的咖啡
  咖啡最早進入日本,是由荷蘭傳教士和商人帶來的,時間大約在1630年左右,也就是荷蘭人拼命向他們在亞洲的殖民地斯里蘭卡和印度爪哇推廣咖啡時。不過日本人完全不接受這種怪異的的飲料。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社會掀起“西學”之風,人們才在漸漸接受先進的西方工業化文明的同時,接受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之一:咖啡。最早的咖啡館出現在“會館”裏,也就是專門接待外國使節下榻的賓館裏,這些會館,大多位於港口城市如神戶、橫濱等地。此後,咖啡逐漸進入到日本上流社會的生活中,成為“高級飲料”。在1883年,日本為了迎合西洋達官顯要的需要,特地建造的豪華賓館“鹿鳴館”,宴會上的一切均按照“法式全餐”模式   進行,從開始的餐前酒到最後的咖啡,都正式列入菜單。
  像歐洲一樣,19世紀末最早的咖啡館,總是彙集大批的文人墨客,在那裏花只有高檔餐廳三分之一的價錢買一杯咖啡,談天說地。而與此同時,在這個以茶道著稱的國家裏,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針對咖啡的抨擊。比如說當時民間流行的一種叫做“黑白節”的傳唱,其中有一段寫道:“悄悄的伸出西洋鼻子,不喝清酒,反要啤酒白蘭地,以茶道莊嚴肅穆的表情喝咖啡,真好笑!”但與莊嚴肅穆的茶道比起來,隨意性很強的社交場所咖啡館顯然是年輕人和激進分子的最愛。咖啡迅速成為炙手可熱的大眾飲料。
  世界上最頂級最貴的咖啡在日本,而最通俗的咖啡也在日本,除速溶咖啡外,日本是最早推出罐裝(液體)咖啡的國家。此外,日本是惟一一個設有官方咖啡節的國家,每年10月1日都要舉行慶祝活動。
十、不溫不火的中國咖啡
  咖啡傳入中國的歷史並不長,直到1884年咖啡才在我國的臺灣省首次種植成功。在祖國的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開始於雲南。二十世紀初葉,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樹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從此開始了大陸地區的咖啡種植。
  從自然條件上來說,我國的許多地區和拉美、南美以及印度、印尼等地很接近,有著咖啡種植的先天條件,但中國人喝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作為世界上茶的原產地,人們在消費習慣和觀念上對咖啡這種外來的飲料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種忽視或者輕視,在咖啡傳入中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咖啡的種植沒有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發展極其緩慢。
直到近年來,隨著外來文化的衝擊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咖啡更多地進入了尋常中國百姓的生活,咖啡的種植才在中國逐步發展起來。
  現在,在我國雲南、海南、廣西、廣東等省份都有了面積可觀的咖啡種植基地,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咖啡公司如麥斯威爾、雀巢、哥倫比亞等紛紛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它們不僅把咖啡產品銷售到中國,還從中國的咖啡種植基地採購咖啡豆,既促進了我國的咖啡銷售,又帶動咖啡種植業的發展。
  對於中國人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咖啡”和“速溶咖啡”是兩個可以互換的名詞。直到諸如美國的“星巴克”和香港的茶餐廳進入,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咖啡不是速溶咖啡,而是另外一種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是時尚。是“星巴克”內的抽象畫、爵士樂和具有侵略性的咖啡香;是茶餐廳內諸如“鴛鴦”這種一半茶一半咖啡混合出來的、口味上中西合璧的飲料,盛在精緻的白瓷碟裏被侍者端起來配菜。而前者,因為更具有異國風情和時尚情調,而繼“速溶咖啡”之後,成為咖啡的又一代名詞
返回列表